音畫 - 清風分享
古人造字很有意思,
匠與將(四聲)讀音相同,也都指有才之人。
但匠字被現代人詮釋的帶點貶意,
說人匠氣,好像就 俗了點,缺乏那點靈性,
誰也不願意被人說成「匠」,
但其實這裡頭有很大誤解。
匠本指木工,亦泛指工匠,
後來指在某方面造詣高深的人(如:匠心獨具)。
另方面則衍生「治理」和「教 導」的含意。
從現代管理的角度看,
「匠」便是能夠持續改進,磨練技術,
將自己的工作場域流程管理到順暢,
並且能夠有系統的將知識複製下去的人。
再來看「將」字,通「帥」字,
功能是「主、率、統、領」四塊領域,
亦即「主管」的概念,強調帶人與領導的功能。
ღღ..經營者須能辨別將與匠..ღღ
在現代企業中,
無論匠才還是將才,都不可或缺,
無匠者,易務虛;無將者,易僵化,
都是企業的死穴。
問題在於,經營者怎麼判別兩種人才,
放對位置加以重用;
個人也須了解,
當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時,
如何重新定位並加以發展。
在過去的企業運作中,
「主管」可能與階級、權力、經驗、資歷畫上等號,
也可能是一種獎勵忠誠員工的報酬制度,
因此很多擔任管理職的人,
卻不做「主率統領」的工作。
但在如今「知識工作者」的時代,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
每個知識工作者都應該被當做「主管」對待。
「將才」是一種特殊角色,
將才的要求、思維和「匠」完全不同,
這也是為什麼「主管訓」、「接班人訓」在不景氣時代,
依然是有企圖心的企業忍痛也要投資的刀口。
企業經營越來越挑戰,
利潤越來越低、人力越來越精簡,
工作則越來越繁複,人才越來越重要,
應驗了杜拉克的預言「21世紀是知識工作者的時代」。
但我們不禁要問,
台灣教育普及,高學歷的人這麼多,
為什麼卻在21世紀有競爭力衰退的不安感?
為什麼企業總是抱怨將才難尋?
因為知識工作者與學歷高低沒有太直接關係,
檢驗他們績效的,往往
是效能(做對了什麼事)而非效率(把事做的多好)。
由此來看,
匠與將的差別,在杜拉克心中昭然若揭。
如果你有心成為一個將才,那麼該如何培養效能?
杜拉克觀察被稱為高效能的人士,
無論脾氣和能力或是所做事情和方法都南轅北轍。
他們唯一共通點是有一套慣性作法,
換句話說,效能是一種「習慣」,
而且是適合自己特性的好習慣。
那麼這樣的習慣如何培養?
杜拉克所給的標準更高了:
必須經常自我檢討,並且具備很強覺察能力。
ღღ..What/Why決定格局..ღღ
一個有覺察力的思考者,或是「將才」,
他思考的焦點是「why happened」
而非「what happened」。
例如,如果辦公室冷氣機不夠冷,你會如何處理?
我們通常會檢查冷氣機的溫控器溫度設定是否不夠低?
或是壓縮機是否出問題?濾網有沒有清潔等,
這個思考過程中,
我們背後的「假設」其實是冷氣機有問題,
也就是冷氣機到底what happened了,
只要知道問題在哪,就可以解決。
但「將才」的思考法,
是問為什麼冷氣會不冷? Why happened?
可能整個環境中還有其他因素造成這個結果:
例如檢視室內門窗關了沒?
室內空間是否太大,超過冷氣機負荷?
或是房屋坐向不佳,易吸熱、難排熱?
搞不好認為冷氣機不冷的人剛從北極回來,
所以什麼溫度都嫌熱…,
換句話說,我們的假設可能是非常全面的,
不會只將思考焦點放在冷氣機,
參與的每一個人、事、物都在其中起著一定貢獻。
對匠才來說,幾乎所有情境都在控制中,
他的經驗和專業可以處理所有問題,
只要知道what happened就可以有效率解決,
在簡單且少變化的事情上,這樣的能力值得肯定。
一旦從「匠」走入「將」,擔負的責任就不同了:
他面對的情況或許從來沒有前例可循,
但必須做出正確決定。
此時對why的探索,就是身為管理者必備的思考習慣。
我有一台機車,電瓶用沒兩下就沒電,
換了3間機車行都說是電池的問題,
將電池換掉卻還是反覆發生問題,
最後一家車行發覺,
原來當初買車時自行安裝的警報器是造成漏電的元兇,
這家機車行的工人改變了他的假設:
「問題不見得出在問題上」。
再回頭討論台灣大學生競爭力衰退的問題,
前提假設認為問題出在大學生身上,
已經具有討論空間。
或許真正關鍵問題是,
這裡的人們長期忽略培養自我反思與覺察能力,
習慣接受別人所餵的知識而從不去懷疑,
或去思考其他的可能性。
「匠才」經常是用自己的經驗與信念質疑他人;
「將才」會經常質疑自己的經驗與信念是否合於時宜。
匠才與將才之差,在於—思考習慣。
(作者為慎思群創力顧問公司副總經理)
§逸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