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創業過,就知道台灣本來就是個對新創不友善的環境,
光是普遍來講的創投素質,就與他國拉開了。
先說個故事: 我參加過不少創投辦的講座,其中有個「傳聞案例」頗為知名。
那是在 2002 左右,有一群台灣年輕人看到網路環境日漸成熟,
想要做一個讓一般使用者上傳自己的影片、
供大眾公開點閱並留言評論的平台,結果卻四處碰壁。
原因是當時剛經歷網路泡沫,台灣的創投沒有人要碰網路的相關投資。
他們募資兩三年,還是找不到資金。
「號稱」天使創投的人說:
「我們天使創投只能協助你創業,資金要你們自己找。」
為什麼我說「號稱」天使?
因為真正的天使,是在種子期就投資、
而不是新創公司已經獲利,才想要分一杯羹的人。
然而在台灣,其實「天使創投」大都屬於後者。
這幾年,更多的案例是,同樣(或相似)的點子,
在台灣團隊還在種子期苦無資金四處碰壁的時候,
對岸很快就找到資金開始做了。
我想現在台灣很多發想創意的年輕人,
心裡應該想對台灣自稱是「天使創投」的人說:
「如果靠我自己就能找到資金、創造收益,
那你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讓你們過一手?」
故事中的那群年輕人,在募資的過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難,
直到 2005 年他們看到美國 Youtube 誕生,
這群年輕人就夢碎解散了,到哪去沒有人知道。
我知道他們心裡不好受,我的劇本當初不也是這樣被活活做掉?
對電影圈絕望之餘我換了個人生,我只希望他們也不要放棄自己。
我不得不說句難聽的話:當心!全球競爭不進則退,
台灣現在已經逐漸邁入第三世界國家了。
外來投資下滑、內需產業停滯、國家機場不只漏水還淹水、
即使好天氣廁所也不通、馬路沒一天平過。
「首善之都」台北市換了市長更慘,
選前政見說統一挖補解決路不平,現在連市政府門口的馬路都補丁,
至少前任市政府門口的路還一直保持平整,
我現在不管白天夜晚經過一次譙一次。
很多人老說日本是經濟失落的 20 年,他們光是馬路超平就比我們強。
還有其它說不完的辨別法:
如果在第三世界飯店門口外國觀光客善心給了一個衝出來的小孩一個銅板,
就會突然會跑出一群小孩也來跟你要,這就是第三世界。
舉我相對熟悉的影視產業為例,
外國影視公司來台拍片常遇到「鬧場」的人,背後就是這種心態。
之前《十億追殺令》高鐵台南站發生過、《露西》也有相同的狀況,
或許正因為如此,Netflix 在日本市場直接投資拍片,
卻不投資台灣自製影集或電影、寧可用買版權的方式上架。
不管是圈內還是圈外,說實話真的有一堆人聽到外資大企業就要「坑」,
這不就跟不少人眼中,
第三世界國家動輒用示威、罷工、朝令夕改不斷向外商「勒索」一樣的做法?
台灣人常批評,巴西人民嘴巴喊民主萬歲、時常抗爭,但生活條件很差,
政府效率極差無比辦個國際比賽場館都拖到開幕前才完工。
但回頭看看,這跟現在的台北市、台灣有沒有很像?
從世大運場館問題、到機場捷運蓋了 20 年還沒完工,
對岸那個「我們瞧不起的」共產國家都比我們快。
批評他們品質差、只會山寨的論點已經慢慢站不住腳,
因為中國還能把高鐵技術輸出到國外,
東協各國不說,連英國都要技術讓中國得標。
國際競爭很現實,當在台灣看不到進步、看不到機會、看不到舞台,
年輕人再「愛台灣」,也得想方設法走出去闖。
放眼望去,多數年輕人除了立志當政客之外、
早就全立志當「台勞」了,
最近連綜藝節目都在做打工度假的題目,還不明顯嗎?
別再被(不管哪一黨哪一派)煽動的民粹影響、
沉浸在政客和媒體炒作的許多假議題中了。
台灣繼續內耗、原地踏步,最後剩下的都是走不了的人,
那麼我們的家鄉離第三世界也不遠了,這不是開玩笑。
我也想給現在的年輕朋友一句話:醒醒吧!
好好思考台灣如今在世界上的位置、自己在產業中的競爭力、
怎麼樣真的一步一步,讓自己和台灣能更進步更好。
而不是隨著想當政客的一群人起舞、
動輒在鍵盤上用激烈的語言彼此「嘴砲」、「打臉」、無意義地對抗。
否則,等到一畢業出社會,看到臉書或 IG 上的同學
都在美國、澳洲、日本、新加坡、韓國、英國、歐洲工作,
甚至在對岸中國翻牆跟你打招呼,看到他們各個有著自己的一片天,
領低薪的你,卻還在台灣被政客煽動、
吵著一堆假議題的時候,恐怕為時已晚了。
《關於作者》 游哲文 華岡藝校戲劇科、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畢業,
曾經創立電影公司並成功讓公司不倚靠政府資源獨自前往香港參加影視展,
之後離開電影圈至「今周刊」、「國泰世華銀行」、「台北富邦銀行」任職,
5 個月內自學考取多張金融證照,
2014 年開始進入金融市場,年獲利最高紀錄 3 天內把投入本金翻了 40 倍,
自此不用再靠上班收入生活,目前為自由作家、兼職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