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煩惱常常源於同自己過不去,
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如果有了這麼一點挫折、煩惱,
就終日沉淪在無盡的自責、哀怨之中,
那麼其人生境況就會像泰戈爾所說的:
『不僅失去正午的太陽,也將失去夜晚的群星。』
還有的人犯了小錯誤,雖然沒有受到懲罰,
但由於道德感過重,自責自貶不已,
或者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感到羞於見人,
於是便深居簡出,從此與世隔絕。
這樣做不止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也會間接地影響了自我的精神狀態。
其實,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嘗試、
經歷磨練與失誤,最終變得聰明起來的過程。
每當你充滿信心採取行動時,
你永遠無法預知會有怎樣的結果。
無論最終成敗與否,這些嘗試都是可貴的。
事實上,你往往可以從失敗中學到更多,
所以你完全沒有必要為失敗或過錯,
而懲罰已經知道犯下錯誤的自己。
重要的不是悔恨的程度,而是改正的力度。
有時你過分苛求自己,
此時你也需要時時對自己敞開同情之心。
當你因犯了某個錯誤而自責,
又或者辜負了自己的期望時,
往往會在真正自我和所謂的犯錯嫌疑人之間,
豎起一道曖昧且模糊不清的障礙。
擁有了同情之心,你才能開啟寬恕的大門,
才能使自己從自輕自鄙的困境中解脫。
由同情到寬恕,你已擁一個開放的心靈,
並開始逐步地、有意識地釋放內心的愧疚和悔恨。
在人的一生中,懊悔就像一劑慢性毒藥,
無休止地磨滅你的意志,不知不覺耗損你的快樂。
懊悔又像蟄伏在我們生命中看似渺小的蟻群,
總有一日,我們會被它們慢慢地吞噬。
有一句瑞典格言說得好:
『我們老得太快,卻聰明得太遲。』
造成我們心理障礙的,影響我們幸福觀念的,
有時候,並不是因為物質上的貧乏或豐裕,
而是取決於我們的心境轉變。
如果長期把心靈浸泡在後悔與遺憾裡,
痛苦的海洋必然佔據我們的整個心靈;
所以,無論如何,即使已走到生命的盡頭,
我們都別讓自己徒留『為時已晚』的餘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