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樵夫,常要上山砍柴,
有一天感到提著斧頭上下山十分麻煩
而將斧頭藏在山上一個隱密處,
但下山後,他很快就忘了藏斧頭的事,
下一次要再上山砍柴時,
在住家內外遍尋斧頭不著,
開始懷疑是鄰居的小孩阿德偷走的。
樵夫越想越是肯定自己的懷疑,
他暗想:「如果不是他,
為什麼這個孩子這幾天怎麼看,
都讓人覺得賊頭賊腦的?」
樵夫原本很想興問罪之師,
但因為缺乏證據而作罷。
過了幾天,樵夫再到山上時勾起了回憶,
才在草叢中發現自己所藏的斧頭,
當天下山時,一看到阿德,
觀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覺得這個孩子斯斯文文的,
怎麼看都不像是個賊,
樵夫深自慶幸:「還好,當時沒有興師問罪。」
實際上的情境一直沒有變,
改變的只是樵夫的心境與知覺而已,
心境不同、知覺有異,感覺到的就完全不一樣。
再譬如,教師同樣的叮嚀,
有些孩子覺得是囉嗦,
有些則會覺得是一種關愛,
囉嗦與關愛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每一個人都以「情境知覺」作門閥,
來調理自己的感覺,決定言行與情緒反應。
學校可以情境知覺的理論
來營造學習環境的良好氣氛,
在班級教室中扮演關鍵性角色的是教師,
他應肯定與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性,
在堅守原則之外,
又能以寬容的心保留彈性,
才能為學生塑造有助於學習的班級情境。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